「空間旅人」杜曉峰設計師受邀評論許多值得一看的空間 (一)

沉入時間海,遊訪重生的歷史場所    (本文摘自綠建築家)

        長久以來浸盈於空間設計領域的杜曉峰,對於美學的眷戀,歷經數十年不變。在春天尚未完結之時,在《綠.建築家》的盛情邀請之下,將以「設計旅人」之姿,引領我們一同遊訪「重生」過後的歷史場所。

一場大火後重生的「草山行館」,仍舊嗅的到「過去」的種種,刻意保留生命曾經存在的痕跡,釋放出予人無限遐思的歷史風情。

草山行館:提煉時光,造訪歷史場所的復甦

一場大火提煉出繁複的歷史中,片斷、零碎的時刻記憶,「草山行館」在時光的狹縫中誕生。我們從那面火舌摧毀不了的石牆裡,一步一步沉入時間海,好幾十年的歷史記憶,就這樣大剌剌地出現,彷彿將令人訝異的時光生命力具體地「寫」在眼前,毫不遮掩。

「如何去保留歷史?」杜曉峰點出草山行館的「使命」,「所謂歷史不是只有蔣公時代,火燒的過程也是歷史的一環。」邁過石牆旁的大門口,一張記錄火燒「歷史」的長木椅橫立著,其身是過去建築的樑柱,瑣碎焦黑的痕跡仍舊存在,只是將「身體的記憶」擬態為家具安居在此。未成灰燼的柱,反倒成為恆久的印記。

那天,領著我們遊覽行館的經理潘小姐說:「草山行館在蔣公尚未搬入之時,是台灣的糖業株式會社招待所。政府民國38年播遷來台後,才正式成為台灣第一所總統府官邸。」一年過後,蔣公與蔣夫人搬到士林官邸,草山行館因所在位置氣候涼爽、幽靜宜人,便改為蔣公夫婦夏日避暑及接見貴賓之所。

一直到蔣公於民國64年辭世後,因久無人居,政府在91年決議將草山行館定為歷史建築,轉任為文化使命,賦予其新時代的意義。草山行館在這項基礎上,透過「翻修」手法進行改建。

其實「草山」並非大家想像中的「一座山」,而是泛指大屯山、七星山、紗帽山所圍的山谷地區。然而在96年春,一場山中大火,試圖在混亂的世界,將過去與未來截斷。草山行館於深夜慘遭火焚,土牆與木造使得火勢猛烈的不堪負荷,曾經生活在其中的建物與回憶幾乎全部毀壞,只剩下那道正門與石牆,還有那尊曾經居住在此處的行館男主人——蔣公的銅像。

近百年的珍貴史蹟同時付之一炬,面對巨大損失,經營團隊也只能盡所能地以平穩的踏步漸漸完成修復工程。這項「復建」行動,將歷史隨著時光的箭頭層層疊加,此刻我們眼前所見的草山行館,輪番上演著不同的故事,刻畫著歷史的演變,雖讓人不禁遙想當年之感懷,但在文化底藴十足的背景下,這份飽滿的生命力,還尚未結束。

杜曉峰說:「一般人可能會因為豐富的歷史性而被吸引過來。但以室內設計師的觀點來看,草山行館其實藏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思考。」

草山行館佔地共4725平方公尺,其中包括主行館及四棟建物,臨近有花鐘、陽明公園等知名景點,環境清幽、視野開闊。「這棟建築充分利用了自然環境所帶來的能量與優點。」杜曉峰說,「以前蓋的房子,就已經思考到『休閒』的概念,這是當代的空間設計相當重視的環節。」

其中,杜曉峰特別指出草山行館另一項重要的特色,即日式建築中常見的「天井」。「利用天井,讓走道不過於陰暗,每個空間都有充足的採光。」杜曉峰很喜歡這樣的建築手法,他說:「台灣有很多狹長形的公寓,前後有採光、中間卻沒有。以前的人都想到了,現代人應該要有更多的改良跟應用。」

卡爾維諾曾說過,城市不會洩露他的過去,他只會將歷史寫在阡陌縱橫的街道裡,像是手掌心的掌紋在手中綿型。所以我們張開雙手,拉開心的簾幕,盡情體驗草山行館豐盈的歷史肌理。然後滿足地往時間海的下一站,繼續前行。

 

 

Leave a reply